环境学基础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面向大众的环境类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不同层面,介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同时关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内容,是环境学入门与奠基课程。在定性分析方面,1829年德国家罗斯(Hoinrich Rose)编写了一本《分析教程》,提出了系统定性分析方法,这与目前通用的分析方法已经基本相同了。而到18世纪末,酸碱滴定的各种形式和原则也基本确定。而对于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光谱分析,则是从牛顿开始的,牛顿从1666年开始研究光谱,并于1672年发表了他篇《光和色的新理论》。20世纪60年代,H.魏斯提出环炉技术。仅用微克量样品置滤纸中心,继用溶剂淋洗,而在滤纸外沿加热以蒸发溶剂,遂分离为若干同心环。如离子无色可喷以灵敏的显色剂或荧光剂。既能检出,又能得半定量结果。色谱法色谱法也称层析法,基本上是分离方法 。1906年,М.С.茨维特将绿叶提取汁加在碳酸钙沉淀柱**部,继用纯溶剂淋洗,从而分离了叶绿素。此项研究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故未能引起人们注意。液相色谱法包括液-液和液-固色谱,后两个名称之物态代表流动相,*二物态代表固定相。在大气压力下,液相色谱流速太低,因此须增加压强。这方面的**工作是P.B.哈密顿在1960年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1963年,J.C.吉丁斯指出,液相色谱法的柱效要赶上气相色谱法,则前者填充物颗粒应小于后者颗粒甚多,因此需要大压强,所用的泵应无脉冲。光度分析它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某溶液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吸收光谱。根据各种物质所有的吸收光谱,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环境学基础课程系统讲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中国环境保护发展与*需求和研究进展等内容。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4学时);大气污染与防治(3学时);水污染与防治(4学时);土壤污染与防治(4学时);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3学时);噪声污染与防治(3学时);可持续发展(4学时);线下师生交流会(7学时)。
支持查询的网课平台:**星尔雅/智慧树/尔雅/学台: 智慧树/知到/**星/尔雅/学习通/高校邦/ 优学院/学堂云/MOOC 课程/好大学!入题目,马上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