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其实都挺复杂的。我们一般认为是生物易感性、成长环境和社会系统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我在临床上遇到过老师体罚学生,被体罚的孩子没事,目击者病了,这就是他个人的易感性。有的孩子天生就像蒲公英一样,特皮实,怎么都不容易有问题,但有的孩子就像兰花一样,很脆弱。 除了个人的易感性,社会系统的因素也很重要。因为小孩子的大脑特别是前额皮质还没有发育成熟,不太能控制情绪,抵抗压力。过去一年,整个世界都因为新冠停摆了,一切都不像过去那样是相对确定的,家庭的压力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压力水平都在变大。大的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就会更容易生病。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成年抑郁症也很不一样。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会表现为躯体的症状,比如头疼、牙疼、脚后跟疼等各种疼痛,还有的眼睛疼,发烧。家长一般都会带他们在各大医院检查,花好多钱,拖了很长时间也不好,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是心理或精神的问题。 成年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会很蔫,一点劲儿都没有,但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则可能正好相反,他往往不那么打蔫,会很容易发脾气,很暴力,跟青春期很不好区分。所以,这个诊断就挺难的,大多数专业工作者也不主张「戴帽子」,好多医生会在诊断后面画个问号。 孩子们到医院来,我们儿童精神科医生会先进行评估,给一个初步的诊断,比如这孩子就是一个情绪行为问题,或者状态学诊断,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而不是给一个疾病学诊断,抑郁症,或者情感障碍等等。 但从神经的可塑性上来说,成人抑郁症的治疗会更慢,年龄越大,改变的可能就越小,而孩子的症状调整起来可能会很快,越小的孩子,他们的症状受环境的影响越大,你给他一点点理解和支持,他就好得特别快。 2 2005年,我刚做儿童精神科的医生时,很容易指责父母,觉得是父母把孩子逼病了,这是家庭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最后却让孩子病了,会有很多身为妈妈的愤怒。但这样就导致很多家长做着做着治疗就不来了,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被指责了,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就跟我亲了,好像我把孩子抢走了。 2009年时,我开始转向家庭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治疗最早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当时,医生发现传统的治疗有一个问题,孩子来医院治疗,差不多好了,出院回去没多久又复发了,又来,治好了,回去又复发。还有一个现象是,孩子治好了,但妈妈自杀了。当时医生们就想看看这些孩子的家里是什么情况,后来果然发现,很多孩子都是有家庭问题的,所以就把治疗的目光集中在了家庭上。 家庭治疗有系统观,就是我们跟家庭一起从生物、学校、家庭和社会大的系统去看,我的孩子怎么了,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表现是什么,谁先发现的,那你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让大家一起去相互理解。 我们通常会先画个家谱图,爸妈,姥姥姥爷,保姆都画上。有时候也会扩大成家庭帮助者地图,跟孩子有关系的所有人都纳入进来,例如老师、伙伴。起点是孩子有一些问题,我们要让孩子改变,但是我们会和家长一起去看孩子的状态可能跟什么有关系,然后通过每个人自己的改变,来帮助孩子发生改变。 其实,主体还是父母去推动这些改变。但有些孩子的父母,真的病得很重。 我们的儿童病房里,都是病得比较重的,大部分都是自杀倾向。他们普遍会说,我妈我爸比我病得重,把我送来住院,他们不来,让我吃药,他们不吃。 我有一个来访者,上初三,他爸爸带着来找我,说儿子病了。我们有一个治疗的工具叫格盘,就是一堆小木头人,让孩子去摆,能很快看到问题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