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于联合发布了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管理办法适当放宽了以前过于严格的认定条件,加大了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说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愿。新的认定管理办法的主要有四个变化。
检测费:检测报告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参数进行。部分辅导机构要求企业使用指定辅导机构,并且开展了太多不必要的检测项目。企业为此平白付出动辄上万的检测费用。
苏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诺:1,建议企业自行选用检测机构,绝不主动。2,检测内容只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参数,绝不恶意增加检测项目。3,若企业现有检测报告,且符合高企申报要求,则不重复开展相关检测工作。
先,在高企申报中对申报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时间点如下:
省截稿日期、地方政府截稿日期、出具审计报告、产品检测、出具查新报告、完整的项目书、专利申报
以上几者为倒推时间,部分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但建议做平行对接考虑,以保证充足时间。
1,省截稿日期:
一般情况下,每年5月份,省里会下达高企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的截稿日期通知。这个日期为省里截止接受地方政府递送材料的最后日期。
2,地方政府截稿日期
地方科技局在接收到企业递送的材料后,需要将材料分别递送给税务、财政等部门盖章确认。所以,一般地方科技局截稿日期为省截稿日期前15天,部分地区由于申报量比较大,会出现提前一个月,甚至一个半月的情况。具体的以地方科技局的通知,或者打电话咨询地方科技局高新科的办事人员为准。
3,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出具,应该说是高企认定中,最后制作的申报材料。出具审计报告,需要企业准备好前三年度财务报告、项目书、产品检测报告、专利证书(受理通知书亦可)等材料。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与企业营业额的大小、财务数据的复杂程度、规范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耗时为1周-1个月。
4,产品检测
产品检测报告,是将产品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的有力证明。耗费时间视产品本身和所需检测数据而定。一般为1-2周。
5,查新报告
查新报告,是企业所进行研发立项新颖性的证明材料,一般由情报所或者高校出具。所需时间各地差距较大,一般1-3周,可以,费各地不同。
6,完整的项目书
项目书是高企技术企业申报的核心内容,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书依托于企业的专利和技术诀窍。后期又会牵涉到查新报告,产品检测,审计报告等内容,重要。项目书的撰写始于专利内容确定之后结束于递交材料之前。处于不断修改之中。一般撰写出一个项目书初稿的预计时间不低于2个工作日。
7,专利申报
对于专利数量不足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个要考虑的就是专利申报所占用的时间。专利申报分为如下工作:技术交底、文案撰写、申报受理、审核、授权/驳回。
其中
专利的交底:1-2个工作日
专利撰写:每个专利文案撰写时间为1-2个工作日。
专利申报受理:1-3个工作日
专利审核:实用新型专利审核日期约为2-9个月。发明专利审核时间约为2-4年。
授权:审核通过后即可授权。
综上,对于专利数量不足的企业而言,准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建议提前一年启动项目,对于专利数量充足的企业而言,建议提前半年企业项目。充足的申报时间,一来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二来可以对材料进行精雕细琢提高通过率。
还没有申报知识产权的企业
1,目前而言,软件著作权申报时间为35个工作日,约两个月。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时间为7-14个月。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为2-4年。
2,如果企业属于软件类专利,现在开始准备软件著作权,还是来得及的。但如果企业是以实体生产为主,企业很难赶在明年申报高新之前拿到专利授权证书。
3,不建议企业集中大量申报专利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这样做,意图太明显。也不符合正常企业运营的逻辑。
4,建议企业可以把申报计划改到后年。但从第1点可以看出。现在开始准备后年的申报工作,也为时不早。
综上,对于专利数量不足的企业而言,准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建议提前一年启动项目,对于专利数量充足的企业而言,建议提前半年企业项目。充足的申报时间,一来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二来可以对材料进行精雕细琢提高通过率。
思睿晶管理中心是一家集知识产权、项目申报、成果转化、技术、财务、建设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供应商。总部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路158号美地广场8号楼3楼。 目前,思睿晶信息科技在江浙沪地区共设有5个分支机构,分别为:苏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姑苏区)、苏州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姑苏区)、徐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锡丰产业园)、思睿晶昆山办事处(玉城南路199号),思睿晶上海办事处(汤臣大厦2104室)。公司共有项目老师、、财务人员、策划专员等各类人员四十余名,保密办公室5个。自2013年成立以来,思睿晶先后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了项目申报及知识产权服务。 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服务商的思睿晶信息科技积与各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检测查新机构、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等展开密切合作,不断地将的管理知识、创新模式传递广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