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制取氧气的方法是深度冷冻法。空气中含有约20%的氧气,其余主要是氮气。为了得到高纯度的氧气,将空气压缩并冷却,然后通过节流,使被压缩的空气膨胀降温,这样获得的较低温度可以使空气液化。由于液氧、液氮沸点不同(液氧的沸点为—182.9°C,液氮的沸点为—195.8°C),在的精馏塔里,控制其蒸发温度,使可以将液态空气分离成氧气和氮气。这种深度冷冻法空气分离制氧,简称为空气制氧。
氧气管道禁止用气体做压力试验。 氧气管道水压试验后,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水压试验时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过 25g/m3,否则应采取措施。 b) 管道试验压力以设计压力作计算基准。 c) 管道做压力试验时,水压试验压力等于 1.5 倍设计压力, 埋地管道且不得** 0.4 MPa;气压试验压力等于 1.15 倍设计压力, 且不小于 0.1 MPa。 试验的方法和要求按 GB 50235 的规定进行。 d) 氧气管道压力试验合格后应进行泄漏性试验,试验用介质 应是无油、干燥、洁净的空气或氮气,试验压力等于管道设计压力。 泄漏性试验方法和要求除按 GB 50235 的规定进行外,还应 进行泄漏率计算。 管道内气体压力达到设计压力后保持 24 h,平均小时泄漏率 A 对室内及地沟管道应不**过 0.25%; 对室外管道应以不**过 0.5%为合 格。
氧气管道严禁穿过生活间、办公室,不宜穿过不使用氧 气的房间, 若必须穿过时, 则在该房间内应采取防止氧气泄漏等措施。氧气管道不宜穿过高温及火焰区域,必须通过时,应在 该管段增设隔热设施,管壁温度不应**过 70℃。严禁明火及油污靠 近氧气管道及阀门,氧气管道的弯头、三通不应与阀门出口直接相连。调节 阀组、干管阀门、供一个系统的支管阀门、车间阀门,其出口侧 的管道宜有长度不小于 5 倍管道公称直径且不小于 1.5 m 的直管段。
强度及严密性试验的检验氧气站设计规范》G030—91对氧气管道的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做了以下规定。
1.强度试验用空气和氮气作强度试验时,应在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以无泄漏,无变形为合格。
2.严密性试验,严密性试验应在强度试验合格后进行。严密性试验用无油、干燥的空气或氮气,在达到试验规定压力后持续24h,并观察记录下试验开始和终止时压力、温度,按规定公式计 算出平均小时泄漏率A。对室内及地沟内管道,A值不**过0.25%为合格;对室外管道,A值不**过0.5%为合格。
厂房内氧气管道不宜埋地敷设。氧气管道架空困难,必须埋地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埋地深度,应根据地面上荷载决定。埋地氧气管道应敷设 在冻土层以下,穿过铁路和道路时,其交叉角不宜小于 45°,并应 设套管。 套管**距铁轨底面不应小于 1.2 m, 距道路路面不应小于 0.7 m。 b) 直接埋地管道,应根据埋设地带土壤的腐蚀等级采取相应 等级防腐蚀措施; c) 阀门井; d) 埋地氧气管道与建筑物、管路及其它埋地管线之间的小 埋地管道上不宜装设阀门或法兰连接点,必须设置时应设 净距,应按表 8 规定执行,且不应埋设在露天堆场下面或穿过烟道和 地沟。
氧气管道敷设.敷设方式,车间内氧气管道应沿墙、柱架空敷设,其高度以不妨碍车间内部交通及工作、设备运输为原则。当与其它管道(包括燃气、燃油管道)共支架敷设时,氧气管道宜布置在其它管道外侧,并宜布置在燃油管道上面,各种管道的小净距,应符合表10-15规定,车间氧气管道进入车间后,应在便于操作和检修的地方设置切断阀门,并在切断阀下游适当的位置装放散管,放散管口应引至墙外并高出附近地面4m以上。
苏信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致力于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医用传呼对讲系统、手术室净化、负压吸引系统、医用制氧机等医用设备的安装。 公司为各种规模的医院提供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用中心空气净化系统、医用PSA制氧机、医用智能护理呼叫传呼系统、医用中心供氧吊塔吊桥、医用中心供氧液氧罐、输液天轨吊杆及隔帘、手术室净化系统、医用智能中心供氧氧气流量计量系统、医用高压氧舱系统、病房护理设备条带、各种气体终端插座及单元部件产品安装等“一条龙”服务。 自企业建立几十年以来,以“质量、信誉、创新”为宗旨,在江苏、上海、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西藏等20余个省市300多家医院,进行了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空气净化等系统的设计施工,均以设计合理,安装质量优异,受到了用户赞誉。 公司在管理上不断积进取,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公司具有一只由高、中级技术管理,专业化操作人员配套的施工队伍。并**了江苏省建设会颁发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证书。公司努力营造企业文化,初步形成了“以人才为本、科技创先、形象美好、团队协作、诚实守信、回报社会”的管理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