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脏了能不能清理?看完彻底明白了!
佛像有铜雕、纸画、木刻、石刻等各种材质,工匠的手艺又精巧、粗细不同,但我们见到佛像时,想到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教法与智慧,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而非以盲目崇拜偶像的心去面对。
正信的佛没有迷信与崇拜的情结,所以没有一定要看日子,或是一年只能清理一次。
我们人天天都要盥洗干净,家居环境一星期中也得有数次的打理,更何况家里的佛堂?佛堂佛菩萨居住的地方,更是要干净。
大乘时期:手执华丽法器
到了公元三世纪,大乘佛教开始兴起。由于大乘佛教号称度一切有缘众生,对于受教者的学历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单纯的思辨已经不适合传播学的需要了。这个时候,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了。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一开始是在画面的装饰部分煞费苦心。佛像头部的光环中雕刻了莲花,层层围绕着不同花纹的环形图案,以此象征着佛陀的般若妙智。到了中后期,佛像的姿势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配合着佛教里的一些重要概念,莲花、金刚杵、法铃等象征道具开始大量出现,与这些道具配合的手势也有了愈加和固定的规则。
印
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
虽然说塑造出来的佛像不等于诸佛菩萨本身,但佛教造像的初衷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佛陀涅盘后,绝大部分佛还是需要有一个瞻仰的圣像,既是对初学者的方便接引,也有助于巩固修学信心。
历代的能工巧匠和画师们,用他们恭敬、虔诚和高超的技艺,塑造、雕刻、绘画出的佛像的确很美,但是,佛教造像的核心功能并不是为了让人“欣赏”。
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因而,不能仅以美观而随意想象,不搞花俏热闹,不追逐流行,不标新立异。
历代的诸佛菩萨塑像、绘画,除历史原因损毁外,造像之时都是全身完整呈现的。
在《造像量度经》中,对佛像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长度比例、面部五官、手部的动作甚至手指长短比例、肩头是否圆满、足底的形态等等,也都有详细的规则。造像出现严重失误,还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因果。
我们见到佛像时,应将其视作佛身,应当忆念伟大的佛陀所具有的无漏、超凡的智慧和慈悲,从而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和信心。
一般而言,灯通常不高过佛像的肩膀或耳朵,若是佛像不高,则可用底座把佛像垫高,来平衡对称的美感。
香炉也要随时保持干净,收香脚时,应先以纸先包好,以示隔绝;再丢入垃圾桶中。
供花、供果则视自己方便为宜,当天收,过两天收都可以;收下来全家享用。
民间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习俗,正信的佛只要心中非常尊敬,是百无禁忌的,不用碍于民间的禁忌与迷信,应该要自由自在的拥有这个信仰。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