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泥鳅苗的成活率?整理池塘先需要提前晒塘,将池底晒裂缝为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池塘底部淤泥不会过厚,而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泥鳅苗的成活率。当然也能用高压水冲洗池塘,水泵抽出淤泥,或是用挖机清出淤泥等方法。另外在池塘中也不能有水草以及杂草,否则池塘不易培肥水体,应提前进行清理。清塘消清塘消毒要在投放泥鳅苗的前10天进行,头天每亩采用鳅塘净100毫升兑水均匀泼洒,第二天用生石灰100公斤兑水趁热泼洒即可完成清塘消毒工作。培肥水体消毒两天后开始加深水位,然后培肥水体,为泥鳅苗培育小球藻、轮虫等饵料。培肥水体产品很多,一般分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建议根据池塘的条件选择培水产品,并合理掌握使用量。一般通过5天左右培水,水体饵料充足,即可安排投放泥鳅苗。综上所述,泥鳅苗主要以人工饲料为食,主要是熟蛋黄和鱼粉等饲料,当然随着泥鳅苗的生长,在饲料喂养方面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在后期可以投喂玉米粉、麦粉等植物饲料。而在提高泥鳅苗成活率方面,一定要提前做好整理池塘、清塘消毒和培肥水体工作。
泥鳅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
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的形态特征
须5对,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靠近臀鳍。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点。
泥鳅苗吃什么?
泥鳅苗大约在孵化三天之后,其卵黄囊就会全部消失,而此时泥鳅苗口器形成,肌节增多,会开始主动摄食,此时养殖户要根据泥鳅苗的摄食状况进行人工饲料的投喂。在人工饲料的选择性上可以投喂煮熟的蛋黄和鱼粉等,其中蛋黄就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而投喂量为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本场常年稳定对外供应各种不同优良泥鳅苗,泥鳅苗,青泥鳅,黄泥鳅,台农泥鳅等,,每年都**浙江.江西.山西.广西.广东.东北三省.湖南.河北.福建等地. 深受客户广泛赞誉.为广大客户大批量提供优质鳅苗,与客户签订单,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我处对鳅苗市场熟知,客户如有对价格和泥鳅的品种技术问题不懂的可与我们联系 另外我处在养泥鳅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可向不懂养泥鳅的客户传授,电话: 您的致电是我们大的荣幸,诚信,我们需要诚信的您共创辉煌,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