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
虽然说塑造出来的佛像不等于诸佛菩萨本身,但佛教造像的初衷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佛陀涅盘后,绝大部分佛还是需要有一个瞻仰的圣像,既是对初学者的方便接引,也有助于巩固修学信心。
历代的能工巧匠和画师们,用他们恭敬、虔诚和高**的技艺,塑造、雕刻、绘画出的佛像的确很美,但是,佛教造像的**功能并不是为了让人“欣赏”。
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因而,不能仅以美观而随意想象,不搞花俏热闹,不追逐流行,不标新立异。
历代的诸佛菩萨塑像、绘画,除历史原因损毁外,造像之时都是全身完整呈现的。
在《造像量度经》中,对佛像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长度比例、面部五官、手部的动作甚至手指长短比例、肩头是否圆满、足底的形态等等,也都有详细的规则。造像出现严重失误,还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因果。
我们见到佛像时,应将其视作佛身,应当忆念伟大的佛陀所具有的无漏、**凡的智慧和慈悲,从而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和信心。
供奉半身佛像,有过患
佛陀在《佛说像法决疑经》中告诉常施菩萨,未来会有世人造立诸佛菩萨塑像用以贩卖。而这些塑像由于并未被完整塑造,并不能够呈现诸佛菩萨普施福惠、成就众生之相,“或作半身,或手足不成,耳鼻眼口悉不成就”。
诚如佛陀所言,造半身佛像其实是对佛法不敬的行为。买回此类佛像供养,就算诚心礼拜,也无法获圆满福德。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中也说“又不许造半身像,善相不起,生死”,描述了擅自造作半身佛像的严重后果。
《优婆塞戒经》中也有强调佛像完整的重要性:“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其中明确提出,不应该制造半身的佛像,如若佛像身体不完整,应当覆盖藏收,劝说他人将不完整的佛像修治填补完整,然后才能够将其展示给大众,接受众生礼拜。
供奉佛像,以全身像为佳,如此供佛得到的福报也会较加圆满殊胜。佛半身像,甚至佛头塑像,并不能够完整体现诸佛的庄严法相,因此,供奉半身佛像甚至佛头塑像的行为并不妥当。
据佛经内容来看,半身佛像与佛头塑像均不宜被制造供奉,甚至完整的佛像若有损坏,也应该及时修补。
出于对佛法的恭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自然也不应该在家中供奉半身佛像,而是应该选择完整无缺的全身佛菩萨塑像进行供奉礼拜。
如若因无知而将半身佛像或佛头当做工艺品悬挂在家中,到佛前忏悔,并将佛头像送至寺院装塔,请师父帮忙安置,不可以在家中当做艺术品随意摆放。如果家中条件允许,可另请一尊塑像完整庄严的佛像来供奉。
有些师兄建议我们下次制作小型地藏菩萨立体像结缘,制作是没有问题,疑难在于如何寄送的问题,过程中稍有损坏、折损,即非吉兆。
那么这些尺寸不如法,或者不完整、不圆满的佛菩萨像,如何安置呢?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云:
所以是等之形像。宜重修理。或改造。先作阿哩伽(二合)仪轨。徙灵光。乃择日而塑像。
个方法是修复、改造。但是必须先要做先修密宗的徙灵仪轨,其实搬家移动圣像,或者擦拭佛像,都应该有先修一个仪轨。特别是搬动、修复的,不能直接上去就移动,这会造业。
至于出自《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的徙灵仪轨和开光仪轨,后续我会发布于文章。
当然,对于开光,请具有修证的高僧大德来行法。
高僧共同开光,非常如法和严格。
如果条件暂时不具,你亦可先自己开光,毕竟佛也是诵经持咒多年,总不能没有一点咒力……
大乘时期:手执华丽法器
到了公元三世纪,大乘佛教开始兴起。由于大乘佛教号称度一切有缘众生,对于受教者的学历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单纯的思辨已经不适合传播学的需要了。这个时候,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了。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一开始是在画面的装饰部分煞费苦心。佛像头部的光环中雕刻了莲花,层层围绕着不同花纹的环形图案,以此象征着佛陀的般若妙智。到了中后期,佛像的姿势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配合着佛教里的一些重要概念,莲花、金刚杵、法铃等象征道具开始大量出现,与这些道具配合的手势也有了愈加和固定的规则。
印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