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时期:传教叙事式手印
到了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播,信徒大量增加,信众分布的地域也越来越广泛。佛教的一些原始规则也发生了一定的修正和温和化。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以犍陀罗和秣菟罗为代表。前者地理位置靠西,受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他们的作品有很浓重的希腊雕塑风格。秣菟罗在东,还有很强烈的印度本土艺术痕迹。
供养佛像当供养具足之身
现如今,很多人把佛像当成艺术品,在家里或者在饭店等场所,供养一个佛头或者半截佛身当摆设,这样做是很不如法的,且缺乏对佛像的恭敬之心。
现在很多人肆意发挥创作,以为艺术创作不拘一格,殊不知这不仅没有培养福报,反而损失了很多福报。
按照佛经所说,不应造作半身佛像,同样不应造佛头像。
大乘时期:手执华丽法器
到了公元三世纪,大乘佛教开始兴起。由于大乘佛教号称度一切有缘众生,对于受教者的学历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单纯的思辨已经不适合传播学的需要了。这个时候,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了。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一开始是在画面的装饰部分煞费苦心。佛像头部的光环中雕刻了莲花,层层围绕着不同花纹的环形图案,以此象征着佛陀的般若妙智。到了中后期,佛像的姿势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配合着佛教里的一些重要概念,莲花、金刚杵、法铃等象征道具开始大量出现,与这些道具配合的手势也有了愈加和固定的规则。
印
佛脚印石雕
在一些寓言性的讲述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本生故事中,出现的也不是释迦牟尼的直接形象,而是鸟、猴之类。作为与释迦牟尼背景为相似的前世,须大拿王子的本生故事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出现多的题材。这或许可以理解成,用替代品间接表达敬仰的方式。
桑奇大塔塔门浮雕上象征佛说法的
这些画面都是故事性的,人物都为情节服务,姿势并没有达到理论系统的高度,所以相对比较随意。这个时期的雕像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构图的**时代特征。本生故事雕塑里往往并列着主角的一生,画面同时表现了空间性和时间性。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