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可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
③强风化砂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高,层位稳定,可作拟建物的地基基础持力层。
8.3 特殊性岩土
本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特殊性岩土为①素填土。
①素填土:具有结构松散,压缩性高,沉降量大,承载力低等特点,未经技术处理不可使用。
8.4 基础方案的选择、成桩分析及单桩承载力估算
8.4.1 基础方案的选择、成桩分析
根据场地内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结合拟建物的特点,本工程的综合楼可采用浅基础,以③强风化砂岩为持力层,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拟建物中的1#厂房和2#厂房,可采用浅基础和桩基础相结合的方案:1#厂房大部地段选用浅基础,仅东南侧(ZK26~ZK30孔)地
9.2 建议
(1)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及桩的极限侧(端)阻力标准值,建议采用报告中各值。
(2)建议本工程的综合楼采用浅基础,以③强风化砂岩为持力层,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拟建物中的1#厂房和2#厂房,可采用浅基础和桩基础相结合的方案:1#厂房大部地段选用浅基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仅东南侧(ZK26~ZK30孔)地段可选用桩基础(人工挖孔灌注桩),均以③强风化砂岩作持力层;2#厂房在基岩面埋深大于3.50m的西侧地段采用桩基础(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埋深小于3.50m的东侧地段采用浅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均以③强风化砂岩作持力层。
7.3地震效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局部修订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确定本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相关规定,属于标准设防类建筑。本工程应按6度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组。根据勘察资料判定场地土主要为中软土,其等效剪切波速150<Vse≤250,场地覆盖层厚度为3.0-50.0m,由此判定场地类别为II类,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本场地地形平坦开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局部修订版)表4.1.1,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勘察深度范围无可液化的粉土、粉砂,可不考虑地基土的地震液化问题。
8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8.1 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地形平坦,勘察深度内无活动性断裂、土洞、岩溶、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古墓、古河道、暗塘、暗浜、孤石等不利埋藏物。所揭示岩层未见临空面、破碎带等,场地稳定性好,适宜建筑。
8.2 岩土层评价
①素填土:部分分布,厚薄不均,结构松散,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承载力低,沉降量大,不可作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
②粉质黏土:埋深较浅,部分地段缺失,厚度变化大,物理力学性质
1.5D(D为桩径),且清孔干净。
8.4.2 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影响
本场地地下水为孔隙潜水,且建议采用的挖钻孔桩为非挤土端承桩,地下水对桩基承载力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地下水对挖孔灌注桩施工的影响,主要是挖孔过程的影响,如挖孔过程渗水造成塌孔等。因此本场地桩基钻孔施工需做好可靠的护壁防护(钢筋混凝土护壁),在混凝土灌注前需进行清渣排水等措施。
8.4.3 桩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本场地开阔,交通方便,桩基施工条件较好。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需做好泥浆水的排放处理和挖土弃方的堆放及外运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对周边道路环境等的影响。
8.4.4 单桩承载力估算
为了便于设计对桩基方案的选择,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规定,估算桩的单桩承载力,桩长自地面孔口算起。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按下式计算。
Quk=Qsk+Qpk
根据试算确定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如表3: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表3
主营:建筑设计、**设计、公路设计、电力设计、化工设计、石化设计、医设计、消防装修设计、幕墙钢结构设计、照明智能化设计、给排水设计、道路桥梁设计、城镇燃气设计、环境卫生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乡规划编制、工程测量勘察等。 公司在**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特别是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严格技术质量管理;我们富于创造性,充满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依靠活跃的思维、良好训练的员工、智慧的管理和服务,创作出不同内涵却同样精彩的设计作品,连年荣获各类省部级优秀设计奖项。 公司始终贯彻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为宗旨,提供客户高性价比的创意设计产品。我们信守承诺、遵纪守法、资信优良,以活跃**的设计理念和缜密细致的创作实现每一项设计作品,并达成与业主的良好沟通和精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