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仍置敦煌郡,属曹魏政权管辖。西晋承袭不变。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镇,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整个汉魏之际,虽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东渐兴盛,一度敦煌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这时期于东晋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始开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564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属敦煌郡,因县南鸣沙山而名之。
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历史长久、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作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同时拥有汉武帝“据两关”的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前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泉置遗址出土了2.1万余枚汉简及3000余件其他遗物,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发现之一。敦煌市还有寿昌城故址、祁家湾遗址及墓葬、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和敦煌南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石窟寺、遗址、墓葬、长城和烽燧等各类文物点近300处,以及**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馆藏文物方面,敦煌市博物馆共有藏品2300余件,其中一级品90余件。
戈壁的地表依据其组成物质可划分为岩漠、砾漠两类。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的一层岩石碎属覆盖的山麓地带,分布在周围及内部山**积不大。
如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的山前地带,砾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砾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围地带面积广大,强劲的风力,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召,砾石多成为风棱石,上覆盖一层坚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砾漠组成的荒漠戈壁面积广大,分布范围只在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外围。
戈壁可分为剥蚀(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型,并可再分为若干亚类。各戈壁类型分布往往由山地向两侧谷地或盆地作带状排列。
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
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
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
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
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加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冲积、漂浮得远,形成了远处的大沙漠。
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戈壁地面因细纱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因而有砾质荒漠和石质荒漠的区别。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
去敦煌网是专门打造服务敦煌旅游的站,网址*(去敦煌全拼字母.cn), 去敦煌网属于敦煌新沙州旅行社,我们旨在为去敦煌旅游的游客提供敦煌旅游资讯,敦煌旅游攻略,敦煌旅游包车,敦煌旅游住宿,敦煌旅游吃喝玩乐信息 敦煌旅游必上的网站,内容涵盖敦煌旅游景点,敦煌旅行社查询,敦煌旅游租车,敦煌旅游住宿,敦煌特产,去敦煌网是敦煌旅行佳指南,敦煌旅游先上去敦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