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预防方案
1、耕地时每亩地施用奥土沃有机肥6-12袋/亩,针对重茬种植多年,土壤板结、盐渍化的
地块,配合土壤调理剂奥农乐50-100kg/亩撒施或旋耕。
2、下种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喷定植沟,着重喷种块。
3、下种后盖膜前,每亩地冲施青枯立克2~3瓶+哈茨木霉菌1袋。
4、出三个芽后(“三股茬”期,幼苗期),喷雾青枯立克150~300倍+奥菌优500-600倍2~3
次,间隔10-15天。可冲施一次青枯立克2瓶/亩+哈茨木霉菌1袋/亩。
5、6月初撤膜前随水冲施青枯立克2瓶/亩+哈茨木霉菌1袋/亩;6月中旬撤膜后用青枯立
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喷雾,茎基部位也要重点喷淋,主防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通亭街282号青辰国际A座1层网址:.
微信关注:奥丰生物
1定期推送植保知识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0536—7397199
茎基腐病,也可配合用地力旺2~3瓶灌根。
6、培沟:8月份培沟前冲施地力旺微生物菌剂2~3瓶;追施奥农乐25kg、有机肥、黄腐酸
钾等。
9月份培完沟以后,随水冲施青枯立克2~3瓶、地力旺2~3瓶。在收获前可再随水
冲施1~2次地力旺2~3瓶,或配合黄腐酸钾一起施用。
注意,6月上旬至9月中旬期间,配合大蒜油1000倍+碱1000-1500倍喷雾防治虫害,
同时配合沃丰素600倍喷雾,间隔15~20天。
姜瘟病发病典型症状
植株受病菌侵染后,叶片自下而上枯黄,叶缘卷缩,最终枯死;地上茎呈暗紫色,内部组织颜色变为褐色且腐烂;地下块茎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后软化腐烂,挤压有灰白色液体流出,并且散发臭味;根部被侵害,呈淡黄褐色,最后全部腐烂。
三、姜瘟病发病规律
高温多雨季节,连作地、偏施氮肥、砧质土、低洼地等发病较重。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总体一致。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出现病株,7月下旬至9月初,为第1个姜瘟病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又出现一段时间的姜瘟病高发期(称为次高峰期)。个别地块直至生姜收获,发病仍然迅猛,这主要与后期天气变化及病菌的再侵染有关。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90~120天。
四、姜瘟病的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一旦发现生姜植株出现病害要及时处理掉,并采取药剂防治,在病穴内以及发病植株附近要撒生石灰消毒,或者喷洒80%代森锌6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每年雨季到来之前或开始发现病株时,立即用药预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窝来控制姜瘟病的发生和蔓延,每隔10天灌1次,连灌3-4次。
生物防治方法:在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中,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虽然植物也会发病,但却利于物种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因而是有病无害。现代农林业的生产中,因为过分的追求高产、优质和高效而改变传统的种植制度,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这应该是当前土传病害发生加剧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药剂防治不但效果不佳、施用不便、成本也比较高,而且产生的农药残留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林业的集约化经营,更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生物防治的方法应运而生。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些有益菌来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或干扰病原菌对寄土植物的侵染的一种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方法。
大姜姜瘟病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为细菌性土传病害,是大姜生产中普遍存在且危害性极强的毁灭性病害。姜瘟病主要发生在越夏期间,尤其是培土以后为姜瘟病高发期。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生姜姜瘟病主要危害根茎,大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根茎上半部先发病。病部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软化腐烂。仅留外皮。腐烂组织内变为白色粘稠汁液,且恶臭气味。生姜茎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在腐烂过程中,由于根茎失去吸收水分的机能,茎上端叶片及收叶出现变黄症状,严重时,叶片萎蔫卷曲,叶色由黄变为枯褐色,最后茎叶枯死。
传播途径
种姜、土壤、肥料、水、农事操作均可传播青枯病病菌。种姜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也是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姜栽种后可成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农事操作传播,借由大姜植株伤口传播侵入。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气温高、湿度大、忽晴忽雨的天气,有利姜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因素
原因1、由肥料和灌溉水传病:
由受病残体污染过的肥料,如沤肥及不经发酵的堆肥、未经腐熟的人畜粪肥等有机肥都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上游高地块发病,病水直接流入下游低地块导致发病,还会导致病害迅速加快蔓延。
经过调查发现病田中病菌可随流水而扩散蔓延,漫灌、串灌是加速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田间有零星病株时,往往在灌溉后出现成块的病株,这是病菌顺水传播再侵染的结果。
因此,姜田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宜采用浅水沟灌或浇灌,切忌漫灌、串灌。同时用无病菌干净水,如井水、河水等。
原因2 、由温度影响:
影响姜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还有温度、湿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30℃,根据田间观察:发病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20~30℃以上,最适发病温度为28~35℃。
姜瘟病发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渐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续高温达40多天,且高温天气的气温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严重。
温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病害流行速度,温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数,缩短潜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数。从系统调查表明,气温20~25℃从发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气温35℃以上从发病到枯死需6~8天。
原因3、 由降雨及湿度影响:
降雨会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生及流行速度。据气象资料与田间实际发病情况综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个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对温度的要求。那么病害发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与晴天日数的比;发病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发病初期的降雨量及发病盛期的温湿条件。
病害防治措施
最直接的办法: 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病严重。
当我们发现病株一定要要及时带土壤清除,清除时避免将病株的土壤撒漏在健康大姜周围或污染水源,且马上进行药物防治。
推荐方案:
病害初发期喷雾、重点区域灌根:用青枯立克150-2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 +有机硅兑水30斤喷雾、灌根,3-5天1次,连灌2-3次。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注意:死棵病害防治期间禁止浇水,如必须浇水,需在浇水前1天和浇水后2天分别用药一次,发病严重区与健康区域隔离。
温馨提示:减小姜瘟病带来的损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提前预防。
1、喷施定植沟,重点喷施姜种:青枯立克50-100ml+地力旺50ml兑水30斤喷施定植沟,重点喷姜种。
2、揭膜后:喷雾+喷施茎基部:青枯立克50-100ml+大蒜油5-7ml稀释使用,连用2-3次,间隔7天左右。
3、姜块膨大期: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00-150ml+大蒜油15ml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
大姜姜瘟病由温度影响:
影响姜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还有温度、湿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30℃,根据田间观察:发病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20~30℃以上,最适发病温度为28~35℃。
姜瘟病发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渐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续高温达40多天,且高温天气的气温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严重。
温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病害流行速度,温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数,缩短潜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数。从系统调查表明,气温20~25℃从发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气温35℃以上从发病到枯死需6~8天。
原因3、 由降雨及湿度影响:
降雨会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生及流行速度。据气象资料与田间实际发病情况综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个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对温度的要求。那么病害发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与晴天日数的比;发病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发病初期的降雨量及发病盛期的温湿条件。
病害防治措施
最直接的办法: 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效果:
(1)能控制病情蔓延;
(2)茎基腐病用药及时的,茎基患病部位干疤,还会继续长出新芽。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产业园内。 奥丰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作物病害 促进作物健康"为企业使命,积极研发植物源农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致力于为广大的种植业者提供病害解决方案以及综合植保方案,已开发出"植物源剂""病抑制剂""叶面肥"“复核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三大系列产品。相应产品应用方案、案例以及相关经验达几百个,主要服务于蔬菜类、果树类、根茎类、谷类、花卉类等作物的各种病性、、害。 我公司以中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发绿色农,传播**农业知识,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之路,与多家大学、农业大学、农业植保科研院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加大对产品的开发,拟申请专利并用于农作物病方面的专有技术多项,与各科研院所及国内**院校合作研究的课题有十多项,现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环闭式工艺系统,无任何三废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