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铜合金 1 铜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2008 2 磷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GB/T 5121.2-2008 3 铅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GB/T 5121.3-2008 4 碳、硫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碳、硫含量的测定 GB/T 5121.4-2008 5 镍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GB/T 5121.5-2008 6 铋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铋含量的测定 GB/T 5121.6-2008 7 砷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GB/T 5121.7-2008 8 氧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含量的测定 GB/T 5121.8-2008 9 铁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GB/T 5121.9-2008 10 锡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0-2008 11 锌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1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1-2008 12 锑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锑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2-2008 13 铝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3部分:铝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3-2008 14 锰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4部分:锰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4-2008 15 钴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5部分:钴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5-2008 16 铍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7部分:铍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7-2008 17 镁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8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8-2008 18 银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9部分:银含量的测定 GB/T 5121.19-2008 19 镉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镉含量的测定 GB/T 5121.22-2008 20 硅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GB/T 5121.23-2008 21 汞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6部分:汞含量的测定 GB/T 5121.26-2008 22 磷、银、铋、锑、砷、铁、 镍、铅、锡、硫、锌、锰、 镉、硒、碲、 铝、硅、钴、 钛、镁、铍、 锆、铬、硼、 汞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7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5121.27-2008 23 铬、铁、锰、钴、镍、锌、 砷、硒、银、镉、锡、锑、碲、铅、铋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铬、铁、锰、钴、镍、锌、 砷、硒、银、镉、锡、锑、碲、铅、铋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5121.28-2010 24 铅、铁、铋、 锑、砷、锡、 镍、锌、磷、 硫、锰、硅、 铬、银、钴、 镉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光电发射光谱法 YS/T 482-2005 25 砷、锑、铋、硫、硒、碲、 铁、银、锡、 镍、铅、锌、铬、镉、钴、 硅、磷和锰 阴极铜直读光谱分析方法 YS/T 464-2003 26 拉伸试验 铜及铜合金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34505-2017 27 残余应力 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残余应力检验方法 氨薰试验法 GB/T 10567.2-2007 28 黄铜耐脱锌腐蚀性能 黄铜耐脱锌腐蚀性能的测定 GB/T 10119-2008 29 黄铜制成品应力腐蚀试验 黄铜制成品应力腐蚀试验方法 YS/T 814-2012 30 晶粒度 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YS/T 347-2004(2010) 31 断口 铜, 镍及其合金管材和棒材断口检验方法 YS/T 336-2010 32 内螺纹铜管齿型参数 无缝内螺纹铜管 GB/T 20928-2007 附录A 33 铜管清洁度 无缝内螺纹铜管 GB/T 20928-2007 附录B 34 弯曲试验 金属管 弯曲试验方法 GB/T 244-2008 35 水压试验 金属管 液压试验方法 GB/T 241-2007 36 棒, 线, 型材外形尺寸 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外形尺寸检测方法 第2部分:棒、 线、型材 GB/T 26303.2-2010 出具国家认可报告CMA报告 CAL报告 权威报告 1.物相分析:对金属矿物样品进行成分组成鉴定,物相定性、定量分析。 2.化学分析:委托方需指定分析项目,依据相关国标进行元素或氧化物分析。 3.元素分析:初步鉴定样品中常规元素的含量:硅含量、铝含量、钙镁含量、硫含量、磷含量、砷含量、锰含量、钛含量、氟含量、氟氯含量、钡含量、铬含量、钒含量、锡含量、铜含量、钴含量、镍含量、铅含量、锌含量、铌含量、铋含量、钠钾含量、铁含量、亚铁含量、全铁含量、稀土总量、高稀土铁矿石、碳含量、碳硫含量、总碳含量、水溶性氧化物含量、吸湿水量、灼烧减量、荷重还原性等。 金属矿重点检测产品及重点检测分析项目包括: 1.矿石分析、稀土含量检测、稀土全元素检测、稀土总量化验、矿渣分析、无机矿粉分析、金属化验成分、非金属粉末材料分析、矿石物相分析等; 铜矿化学元素含量鉴定中心,矿石化学成分检测中心,各种矿石化学元素成分分析、铜矿化学元素组份鉴定、金元素、银含量铂含量检测剖析。 固体废物 部分参数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 5085.3-2007 服务领域: 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废渣,废屑,废塑料,废化学品,污泥,尾矿,包装废物,绿化垃圾,特殊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类别: 1,常规样品类别,污泥,污水,废液,废渣,催化剂废渣,煤渣,矿渣等 2,其他样品类别,有机溶剂废弃物,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染料涂料废物,有机树脂废物,感光材料废物,表面处理废液,焚烧处置残渣,含铜废物,含锌废物,含镉废物,含铅废物,无机氟化物废物,废酸,废碱,废有机溶剂,含镍废物,有色金属冶炼残渣,其他废屑。 具体测试包括:各种硬度、弯曲试 验、扭转试验、剪切强度、杯突试验、弹性模量、扩口试验、压扁试验、电阻率、差热分析、密度测试等;失效分析:各种零部件、设备的断裂分析、腐蚀斑点分析 等;金属镀层成分及厚度测试、各种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应力分析、相结构分析以及各种表面涂层的性能测试包括盐雾试验、湿热试验等。
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是我国从事金属材料、冶金产品、化工产品、再生资源质量检测、欧盟环保(RoHS)指令的有害物质检测、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检测与咨询、评价以及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 中心始建于1971 年,先后隶属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2015年12月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为广东省科学院属下的独立二级事业法人单位。 1988 年经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考核,认可为“钢材及有色金属商检实验室”,是我国第一批被认可的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社会实验室。 1988 年通过国家和省级计量认证,被确认为法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授权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有色金属产品检验站”。 1989 年经广东省科委批准为“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检验监督机构”。 1994 年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60个获得国家认可和国际互认的实验室之一。 1996 年被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确认为认证产品检验实验室。 2006 年12月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建立起“广东省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检测与评价中心”。 2008 年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确认为认证产品检验实验室。 2010 年10 月25 日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成立“工业(有色金属及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012 年4 月6 日获授牌。 2012 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多次被评为执行“商检法”和“质量法”的先进单位。 2015 年7月6 日,“国家矿物及再生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获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和授权。 人才队伍 中心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100余人,其中教授有16人,高级工程师27人,硕博士30多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80%。 中心仪器设备 电子探针、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大型光栅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氮氧测定仪、碳硫测定仪、光电直读光谱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硬度计等300余台套,总资产约38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约4000平方米。 主要成果 中心近十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累计申请专利1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承担国家、省级各类项目5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发表专着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